- · 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版[04/30]
- · 《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[04/30]
- · 《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[04/30]
新科院士|同济大学朱合华:数字化地下研究,(2)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编辑:储舒婷 “年少时,我误打误撞地与数字化开始结缘。”1986年9月,朱合华考入同济,师从孙钧、杨林德两位恩师攻读结构工程专业(地下结构方向)
编辑:储舒婷
“年少时,我误打误撞地与数字化开始结缘。”1986年9月,朱合华考入同济,师从孙钧、杨林德两位恩师攻读结构工程专业(地下结构方向)博士。从此,计算机技术、土木工程就成了形影不离的“伙伴”,后来渐渐演化为数字化研究方向,一坚持就是40余年。
本世纪以来,“数字地下空间与工程”成为团队的主攻方向,团队围绕这一方向,先后完成了14篇博士学位论文、17篇硕士学位论文。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,团队成员们齐心协力构建起数字地下空间的理论体系、工程方法和数据库,初步完成了数字化地下体系建设,构建出“工程数字化”创新技术核心,已经在城市轨道交通、高速公路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。
作者:吴金娇
朱合华,男,1962年10月生。1989年10月获得同济大学结构工程专业(地下结构方向)工学博士学位。现为同济大学特聘教授、国家注册土木(岩土)工程师,兼任教育部土木信息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、同济大学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学科方向负责人。30多年来一直从事隧道与地下空间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,曾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、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。
大数据、云计算、数字孪生等信息新技术不断涌现。在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建造的大潮中,如何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,在人迹罕至的高山峻岭地区修建地下交通基础设施?朱合华提出开展岩体隧道动态设计的远程诊断分析,即将iS3平台作为数字底座,实现了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岩体隧道支护的三维动态设计技术。三维动态设计技术成功应用于四川峨汉大峡谷隧道(最大埋深1940米,世界最深的公路隧道)施工中,仅用10分钟完成了现场三维远程实时动态支护设计,这在国际上首次实现,是隧道动态设计的重大技术突破。目前该技术已逐渐在公路、铁路交通领域得到推广应用,有力助推了地下空间与工程的数字化转型发展。
他是国际上较早开展数字地下空间与工程(DUSE)研究的学者之一,被国际同行认为是“城市基础设施规划、设计、施工和维护信息集成方法的国际开拓者之一”。
文章来源:《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》 网址: http://www.tmjzyhjgc.cn/zonghexinwen/2022/0531/751.html